《黄帝内经》最早记载“肠湃”“赤沃”,日:“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湃为痔。”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主要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症。该病难治性主要体现在爆发性,反复发作,慢性迁延,且易受精神情志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且与肺、肝、肾有关。目前,临床将该病主要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阴虚肠燥证6型。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运用五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药物。这些药物不但效果因人而异,而且副作用和经济负担也让患者望而却步。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周期比较长,容易复发,且患者在临床症状痊愈后不易坚持口服中药以巩固疗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初期多为大肠湿热型;病程日久,气血不调,损伤脾肾。
刘佃温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溃疡性结肠炎发展阶段之不同,临证充分继承古代医家经验,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特色药队治疗。如炙黄芪、炒白扁豆、山药、炙甘草合用,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白头翁、黄芩、黄连相伍,以燥湿清热、泻火解毒;仙鹤草、地榆炭、三七粉、槐花合用,以凉血化瘀止血;醋香附、木香、白芍合用,以调肝理脾、行气止痛;益智仁、吴茱萸、肉豆蔻、肉桂、淡附片、干姜合用,以温肾暖脾、散寒止痛;阿胶、大枣合用,以补气养血、滋阴润燥;茯神、制远志、酸枣仁合用,以补心益肾、安神定志。
脐疗早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黄帝内经》《难经》均对脐疗有赘述。清代著名医家吴尚先在《理淪骈文》中对脐疗做出了详细记录,其结合诸家思想,系统总结出贴脐、敷脐、灸脐、熨脐、翟脐等法,用药原理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
脐位于“气交”之中点,将药物贴敷于脐中,可使药效通过气的升降运动通达全身;此外,根据药物的性味及经络循行理论,药物可通过皮肤毛孔的渗透作用进行局部吸收,再经经络循行到达全身从而发挥药效;且脐下没有脂肪组织,角质层较薄,故药物通过脐部作用易进入细胞间质,弥散如血运行全身。
相关研究表明:药物通过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高于肌肉注射数倍。国内现代外科临床也常见脐疗法的运用,如:桃红松解散外敷脐部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手术后运用吴茱萸贴脐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率达90%以上。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药物脐疗法不但适用人群广,痛苦小,而且药物吸收快。
四神丸源自《普济本事方》的二神丸和五味子散,是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的经典方剂。《景岳全书》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基于”脾肾相关"理论,脾肾阳虚型肠湃治宜温肾健脾。
四神丸药物组成: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大枣、生姜。方中重用补骨脂,补肾壮火,温脾止泻,为君药。肉豆蔻温中涩肠,为臣药。吴茱萸辛热,散寒止痛,燥湿止泻;五味子酸敛固脱;重用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胃。以上药物均为佐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常用方法:将四神丸打粉,以蜂蜜调匀,置于穴位贴上,贴于肚脐,留置5~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