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加载中

当前位置 > 学术思想

三、中医治疗学趋向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

呼市中蒙医院石学敏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  2023-09-23 19:27  浏览量:1353

中医治疗学历史悠久,由于传承模式和历史变迁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学派和师传的差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程序。造成临床重复性受到限制。虽然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不被自然科学所认同。

  1.针刺手法标准化研究

  石学敏教授从针灸治疗学着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对针灸治疗有效的十余种疾病进行了手法量学研究,初步探求了针刺手法量学的规律,为针刺手法量学标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针刺治疗与中西药治疗不同,没有任何物质输送给机体。针刺是通过对机体特定部位(经络、腧穴、经筋、皮部等)的刺激,调整、调动、改善机体自身平衡、修复和祛病的能力,进而完成机体的康复。所以,一切影像针刺对机体刺激的因素均归属于手法量学的范畴之中。

  针刺手法量学的内容应该包括:

  ⑴有效的处方与腧穴

  ⑵针刺体位与取穴的准确

  ⑶针刺方向与进针深度

  ⑷规范手法选择与施术及留针时间的确定

  ⑸针刺效应在机体内存留时间与衰减过程

  针刺手法量学非今人所创,早在《针灸大成》中就常有:“针三呼,灸五壯”等古老的量学标准的记录。后来,又有“拇指向前为补,拇指向后为泻”等捻转手法操作规范的记载。说明古代针灸学者对针灸刺激量化标准是非常重视的,只是,古代中医是以师传或家族模式传承,语言及示范性传授多于文字和课本式传播。加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造成后世医家在继承和遵循中的困难。

  针灸刺激量的标准化直接关系到针灸的临床疗效,是当今针灸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针灸治疗学从临床经验学说跨越到科学数据总结的重要一步。本文介绍部分针刺手法量学研究的范例。

 

  捻转手法是临床最常用的单式手法之一,针刺治疗病种中捻转手法应用最为广泛。我们通过十余个病种的手法量学研究,发现捻转手法在量学标准方面具有共性特点。此特点在大多数病种应用中都适宜,因此,总结出捻转手法的四大要素:

  ⑴作用力方向的捻转补泻

  古代记载的:“拇指向前为补,拇指向后为泻”就是指捻转作用力的方向。只是古人并未标明医患所处的体位,使后世医家难以遵循。我们通过

  大量临床对比试验,在诸多疾病中发现比较一致的规律性。归纳出:以任督二脉为正中线,患者机体左侧顺时针;右侧逆时针捻转用力为补法,反之,患者机体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为泻法。当然,此处所述的捻转是指作用力的方向,向确定的方向用力捻转,然后使针体自然退回原位。用力捻转的幅度与自然退回的幅度相等。

  ⑵作用力大小的捻转补泻

  捻转作用力的大小,实际是捻转手法对对局部的刺激强度的衡量,换言之,就是不同刺激患者的感觉不同。通过我们大量的临床研究,确定小幅度(捻转幅度小于90°),高频率(捻转数率达到120~160次/分钟)为补法;大幅度(捻转幅度小于180°),低频率(捻转数率达到40~60次/分钟)为泻法。

  ⑶捻转手法持续施术时间

  通过大量多病种研究证明,捻转手法的刺激时间(手法持续施术时间)1~3分钟为最佳参数。

  ⑷治疗作用在机体内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

  通过大量多病种研究和部分实验研究证明:针刺治疗作用一般在机体内存留6~8小时后开始衰减,24~48小时基本恢复到针前水平。

  2.针药并用的规范化研究

  石学敏教授从医五十年一直努力研究中药的应用。中药方剂改革,使其便于使用,临床重复性提升。五十年来石学敏教授不仅研制成功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两个商品药。还研制了中风丸、脑血栓丸、醒脑治瘫胶囊、针洗I号、扶正口服液、益肾养肝口服液、化瘀通脉汤剂等多种院内制剂。针药并用已经成为石氏中风单元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丹芪偏瘫胶囊不仅在中国畅销,而且,在新加波上市。新加坡委托五所具有资质的国家医院对丹芪偏瘫胶囊从新审核、药观结论非常理想。被批准为新加坡商品中成药。

  丹芪偏瘫胶囊具有补气活血、豁痰熄风的功效,2001年获国家新药证书(国药准字z20010105),2002年获得国家GMP认证并投产上市。

  主要作用与功效:

  ⑴减少脑梗死面积:药理实验表明,该药可以有效降低脑梗塞组织百分比,改善实验动物行为障碍。

  ⑵保护及修复受损脑细胞:药理实验表明,该药增加脑供血,有效恢复受损脑细胞功能。

  ⑶有效恢复肢体功能: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该药对改善肢体功能效果明显。

  ⑷降低血粘度:药理实验及临床实验表明,该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粘度。

  ⑸重病重剂,起效迅速:脑卒中病情较重,不用重剂难以起效,故每日每次用量较大,经过临床观察,该药对恢复早期脑卒中患者,起效迅速。

  ⑹全成分提取生产工艺先进:采用韩国技术制造的动态提取设备,充分提取有效成份。

  国外学者对丹芪偏瘫胶囊非常重视。新加坡国立大学药理学博士、法国瓦勒堡尼斯大学教授、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教授,分别在美国《Stroke 卒中》杂志;英国《Neuro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杂志》;瑞士《cerebrovascular diseases脑血管病杂志》发表文章,最高影响因子达到6.499。他们的研究结论可以归纳为:

  ⑴与对照中成药相比丹芪偏瘫胶囊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

  ⑵丹芪偏瘫胶囊可以防止神经元死亡,促进神经再生,促进细胞增殖、神经突起生长,促进密集性的轴突、树突网络的发展。中风超早期应用本品可以降低死亡率,对于中风不同时期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⑶丹芪偏瘫胶囊不会明显改变正常受试者和中风病人的血液止血和生化参数。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3.部分科研成果的范例

  ⑴针刺手法量学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将中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胆石症、冠心病、无脉症、哮喘、便秘、带状疱疹、丹毒等病证进行了规范手法量学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的最佳参数。

  ⑵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

  本课题运用量学规范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病各期的临床疗效统计,并以部分病例与传统针刺方法进行了临床和实验数据的对比研究,充分说明量学规范的醒脑开窍针刺临床疗效和实验数据均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⑶针刺治疗瘖痱、类噎嗝的实验研究

  中风后吞咽困难是中风病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们应用规范的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临床疗效卓越。

  ⑷风池穴不同针刺手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颅底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本课题设计了风池穴不同针刺手法,以经颅超声多普勒监护探头持续对颅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论证明:我们所设定的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对颅底动脉血腋动力学影响最明显,而且手法持续1~3分钟,效果最佳,改善的效果可持续6~8小时。为针刺手法量学标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⑸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该研究从临床观察和临床实验两个方面,比较研究了针灸及中西药物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疗效。结果表明:针灸可使患肢的血液循环及能量代谢、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并可增强患者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该研究为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临床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开辟了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临床研究新领域。

  ⑹捻转补泻手法针刺效应的红外热像研究

  本研究应用红外热象技术观察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手法和传统捻转补泻手法的操作,以及平补平泻手法和单纯针刺不施行手法的操作对人体温度场的影响,研究其是否存在着效应差异。进而探讨补泻手法导致皮肤温度变化的内在原因和物质基础,研究手法差异的作用机理。主要指标:①取人体足三里,观察脘腹部的皮肤温度;取合谷,观测局部的皮肤温度。②取小鼠足三里,观察针刺局部肌肉组织与胃组织中的ATP酶、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⑺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系统观察了芒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包括细菌性和非细菌性)的近期临床疗效,并与西药组及毫针治疗组进行了对照研究,探讨了部分临床机制。结果提示:芒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明显疗效。主要作用机制涉及调节神经血管功能、抗菌消炎、缓急止痛、调节前列腺液PH值及血清PSA水平等方面。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与针刺手法量学研究密切相关的获奖科研成果,诸多的临床和基础实验表明:不同的针灸手法量学刺激对机体或实验动物的生理调节及病理改变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中医药、针灸标准化研究是一项浩瀚而漫长的工程,可能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但是,中医标准化研究是中医进入高端科技领域的必须。是中医从经验总结跨越到数据证实的重要环节。所以。中医标准化研究是当今中医学者的重要任务和不能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