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革命和管理革命,将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世纪的今天,知识的作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针灸学科的生存、发展等均离不开知识创新。突出中医优势,全方位发展,打造针灸学科“航空母舰”,就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必然。
建设中国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是石学敏教授在医学领域中的又一大贡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院针灸学科重建初始,石学敏教授就提出“两个十”的学科蓝图;“三个一”的学科目标。当时他提出:十年之内,我们向全国学习;十年之后,全国向我们学习。最终我们要组建一支针灸学科的技术精英队伍;打造一个具备医教研全方位优质功能、条件的基地;引进一批国际最科学、最先进检测研究设备。针灸学科在石学敏教授率领下,一步一个脚印,按既定的方针、目标,历经四十余年的奋斗逐一实现、完成。使天津针灸成为名符其实的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1.逆境崛起,坚持不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学敏教授重新组建针灸学科,当时国家正处于左倾思潮的洪流之中。学科带头人石学敏却顶住逆流,提出学知识;抓技术;培养一支针灸精英队伍。在左倾思潮的压力和攻击之下,石学敏教授带领针灸队伍,坚持近十年,青年医生十二小时工作,每天四个小时的业务学习。不论中医、西医、基础医学、社会科学,只要对针灸学科发展有意的知识技术。针灸队伍都认真学习,严格考核。仅仅数年,一支知识宽泛,技术精湛的精英队伍已具雏形。
2.顺境腾飞,大展宏图
1981年针刺治疗中风病首先获得天津市科技成果奖;1985年针刺治疗中风病和针刺手法量学研究双双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95年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天津针灸学科受到国家和行业内的瞩目,给与了大力的支持。1985年之后针灸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量开展临床研究。1989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1991成为全国中医针灸专科医疗中心;1996成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1996成为天津市高校重点学科;2002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002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90年之后针灸学科引进边缘学科人才,向基础研究进军。力求探讨针灸治疗机理,从临床走向基础,从经验走向理论。提高针灸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2002成立天津市针灸研究所;2002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重点医疗专科;2002授予针灸项目博士后工作站;2009年又被国家确定为针灸临床研究基地,正在投资建设。如今针灸学科已经形成具有150余名医技人员;600张住院病床;30个门诊诊室;日门诊量达1500~2000人次的大型科室。现在天津针灸学科是具备临床、教学、临床科研、基础研究、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专业普及等多方位;多学科;多功能的学术团体。是名符其实的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